近日,有企业报警称,新招聘的一些员工,疑似伪造工作履历、蓄意骗取底薪。警方调查后发现,这是一群同时入职多家公司的“职业骗薪人”。警方调查后发现,这些“职业骗薪人”一般会选择初创型或者小微企业,针对企业负责人想迅速拓展市场的心理,面试时谎称自己“有大客户资源”,从而顺利入职多家公司。目前,北京警方已刑事拘留“职业骗薪”犯罪嫌疑人近40人,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。
据了解,“职业骗薪人”通常会选择应聘销售等“不坐班”岗位。他们针对企业负责人急于拓展市场的心理,在面试时夸大自身能力,声称拥有大量客户资源,从而顺利入职。入职后,他们通过伪造工作日志、雇佣群众演员冒充客户、制作虚假业务合同等方式,制造正在努力工作的假象,以骗取企业信任并获取薪资。
有企业工作人员表示,在与这些“职业骗薪人”沟通时,发现他们对公司产品一无所知,且每周提交的周报内容与面试时的自我介绍不符,工作表现也极为消极。这些异常行为引起了企业的警觉,并最终选择报警。
民警提示,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加强背景调查,仔细核实应聘者的工作履历、学历证书等信息。对于声称拥有大量客户资源的应聘者,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验证。同时,企业应完善内部考核制度,加强对员工工作表现的监督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。此外,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交流招聘经验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,共同防范“职业骗薪”行为。
“职业骗薪”行为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,也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。近年来,随着就业竞争加剧,类似的骗薪案件时有发生。此前,上海也曾破获一起特大团伙职业骗薪案,300余家企业被骗,损失金额高达3400余万元。此类案件提醒企业,在招聘环节务必保持警惕,防止落入“骗薪陷阱”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