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陈裕
美丽的高原,美丽的西藏,从不缺少文字的歌咏。余风创作的诗集《从0到5000米——一位援藏人的雪域诗路》,用一首首诗歌表达着一位援藏者对西藏的赞美,对援藏工作的歌颂,以及对生活的感悟,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怀。
2024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三十周年。作为援藏群体中的一员,为援藏三十周年献礼,作者用诗情描绘着西藏的美丽画卷,用诗文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国家援藏工作深度融合,寥寥数笔呈现了西藏的自然风光,迸发出强烈的热爱。在书中,作者用四重维度构建雪域图景。诗集分为“河山”“风土”“援藏”“家园”四个篇章,层层递进,叙事与抒情并蓄。
河山篇主要赞颂西藏自然风光,描绘蓝天白云、山川湖泊的多彩图景,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风土篇书写不同地域的人文境况,展示藏地文化习俗与古老文明。援藏篇则是对人们建设西藏所做贡献的讴歌,记录着援藏干部们不辞劳苦的工作实践。家园篇以在西藏生活的点滴为脉络,抒发个人生活感悟,诠释心灵变化的过程,深入思考生命意义和人生目标。
展开剩余56%本书是个人记忆的文学升华,更是群体记忆的文学建构。有读者评论这部诗集“忠实记录了援藏工作实践和对口支援工作给西藏带来的发展变化”。作者从2013年赴那曲市工作,用百余首诗歌写出了那曲市从基础设施到民生福祉的巨大变化,也写出了国家支援西藏地区建设的伟大壮举。作者的工作是“援藏”,诗歌所关注的焦点也是西藏的自然风物与生活场景。援藏篇的篇幅虽不是最长,却是全书分量最重的部分,字字珠玑,真实还原了援藏工作的详情,体现出诗人对西藏全方位的观察与深入,同时彰显了其作为援藏工作的参与者视角和写作立场。诗歌应当是现实主义与生命体验的交融,作者写出了“真实的西藏”和“援藏人的普遍情感经历”,让诗歌本身具有超越旅游式的、输出猎奇或口号类的情感,与现实主义文学所追求的“真实感”十分契合。阅读本书时让人感同身受、身临其境,这是书中的诗意“源于诗人真切的生命体验”。
诗歌语言的意境隐喻着精神内核,本书阐述着深刻的精神意象。如《行走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》写道:“每个人都行走在通往天堂的道路上/像一盏酥油灯,用生命微弱的光/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”,与援藏干部“燃烧自我、照亮他人”的奉献精神相统一。又如《把归宿选在雪域》中:“贴近它的肌肤/才能读懂藏在岩画里最古老的密码”,为援藏工作的开展点明了方向,也进一步表明当地生活的沉淀是理解地方文化的基础。还有《央次仁的幸福生活》:“每个帐篷都装满了幸福/热气腾腾地溢出来/填满了整个星空”,作者通过帐篷与天空的关联,将牧民的生活场景具象化,体现了诗歌写实的人文关怀。
本书是一部兼具文学性、纪实性与思想性的诗集。它用真情实感、质朴而纯净的语言和切身体验的洞察,跨越了地域界限,完成了地理空间到心灵挖掘的诗意递进。这本书不仅让读者对西藏地区、援藏工作、援藏干部的概况有所了解,更能让人在诗句中获得精神鼓舞和民族团结的喜悦之感。因此,本书无疑具有映照现实的生命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